众山皆响——画中九友册九种
【资料图】
一.是组包括”画中九友“册九种(后简称《九友册》),根据吴湖帆之编号,排列如下:
1.董其昌《丙辰七锦册》
2.王时敏《仿宋元山水册》
3.王鉴《仿宋元山水册》
4.李流芳《仿宋元山水册》
5.杨文骢《万历三才册》
6.张学曾《书画集锦册》
7.程嘉燧《偈庵墨戏册》
8.卞文瑜《仿宋元山水册》
9.邵弥《众山皆响册》
二.“画中九友”是清初吴伟业对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九位画家的赞颂。董其昌为山水画的南北宗派论,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其时的画家李流芳、程嘉遂、杨文骢等受其影响。清初王时敏、王鉴等也传其脉络。“画中九友”虽画风面貌亦各具特点,但在美学追求上却较为一致,在明末清初画坛中占主导地位。
三.此九册均为吴湖帆旧藏。吴湖帆历时15年,终完成将九友画册搜罗全豹的心愿。据吴湖帆日记载:1933、1934年陆续收到卞文瑜、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董其昌、李流芳册,遂生集画中九友册之“奢望”。约1936年收到邵弥册、1938年购入王鉴册、1947年入藏程嘉燧册;吴湖帆统一装池并题签。
四.吴湖帆为了集九友册耗费巨资。王时敏册为吴湖帆“以家藏第一宋钧窑洗与定窑盌、汝窑、官窑三碟,凡五宋瓷易得之。”杨文骢册以六组书画易得,包括“陆廉夫画扇十六帧、顾若波山水册十二帧、陆廉夫临唐六如《草屋蒲团图》(上有先尚书公录六如原题)、倪墨耕临赵彦微《洗马图》、顾若波画扇十帧、蓝田叔《兰花》卷。李流芳册“对方索七百金,余拟相易,前途坚执现款而作罢”,但其后又难割舍故而入藏。而王鉴册于1938年以一千六百金购得。吴湖帆自己亦感叹:“在此乱离中,可谓荒唐矣。”
五.诸册多有清晰的藏、观脉络。包括:王时敏册为宋荦、端方旧藏;李流芳册为萧孟昉、宋荦、孙毓汶、陈崇本、唐九、蒋祖诒旧藏,邵弥册为张若霭、励宗万、毛志讱、蒋祖诒旧藏。
六.诸册多有名贤题跋:杨文骢册得董其昌八题、陈继儒题;邵弥册得董其昌书扉,文从简、屈颂满、翁同龢等题跋;董其昌册得王同愈、冯超然题跋。王时敏册得陈伯陶、夏敬观、王同愈等题跋,《九友册》均得吴湖帆题签及题跋。
启祯中兴说九友 吴湖帆藏画中九友套册序 文/尹光华 (此处为节录,全文刊载于图录中) “二零零三年,我因与上海图书馆研究员梁颖认识的机缘,先期拜读了他整理的《吴湖帆文稿》打印本,对湖帆先生日记中有关收藏《九友图》合集的过程印象深刻。 今年初夏,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这套册页的原作,打开所有青布封套,我拿起第一册《董文敏丙辰七锦》,看着古色斑斓的明黄织锦,我心潮起伏,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仔细欣赏了吴湖帆秀美洒落的签题书法,才轻轻翻开其扉页,读过吴湖帆先生两段长题,我坐直身子,开始一页页读起这几本向往了多少年的册页来。
”清顺治十二年一代诗豪吴梅村以他擅长的歌行体写作《画中九友歌》①,一时广为传颂。特别是被士林将它与杜甫《饮中八仙歌》联系起来之后,“画中九友”这一艺术家群体,遂被定格于中国美术史,成为“启祯画学中兴”的一个象征,一道灿烂的艺苑风景线。这九位画家,以画坛宗师董其昌为核心,以他的艺术思想为主导,以友谊为纽带,相互切磋提携,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在清代近三百年各家著录中,虽然不乏上述九家作品的收藏记录,而最为丰富美备的当推晚清顾文彬。他的《过云楼书画记》收录的董其昌书画计有八件,王时敏王鉴各有五件,程嘉燧、李流芳、杨龙友各二件,邵弥、卞文瑜、张学曾各一件②。然与近代鉴藏家吴湖帆相比却未免小巫气索了。据他自撰的《吴氏书画记》记载,他收藏的董其昌作品至少有十四件,王鉴十一件,王时敏九件,李流芳、张尔唯各二件,程嘉燧、杨文骢、邵弥、卞文瑜各一件(另有一套九友扇面合册不算其内)。 其中尤其需要大书特书的是一套九本的“画中九友”集册,是他用了十五年光阴,花了大量精力与财力才收集完成的。吴湖帆对这次征集特别苛刻,除了要求真精新之外,每本册页的大小必须近似,以便装裱后外观一统。 尽管他的收藏癖与出手大方早已名声在外,选择的机会亦多, 但因为挑剔,“画中九友”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共集于梅景书屋。这时,已是一九四七年春天了 。之后,吴先生又请一代名匠刘定之精心装裱,并以各个不同的古锦作封面封底,才完成了这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的的奇迹。 在这十余年间,吴湖帆为这九本册页书写签条旁跋后记先后达八十四次,或记入藏经过,或写读画感受,或追忆这九个画家令他心仪的其他作品……读之令人向往,令人感叹,令人惊喜交集,仿佛进入又一种画面,感受着收藏的魅力。其中有一则题跋令我震惊不已。 一九三四年夏,他以宋代汝窑、均瑶、定窑五件官窑瓷器易得友人蒋毂孙家的王时敏《仿宋元山水册》,代价之大,令人咋舌。 又一让我感动的是,一本王鉴册页,则是在一九三八年侵华日军攻打上海,吴湖帆家需要变卖古玩才能度日之时,他爱妻潘静淑卖了首饰帮他凑齐一千六百大洋购得的③。当时鲁迅先生也生活在上海,据其日记所载,他包饭在饭店,一日两餐,各四菜一汤,一个月仅三个大洋。一本王鉴册页的费用足够鲁迅开销五六十年!所以吴湖帆先生也不禁自叹:“在此乱离中,可谓荒唐矣!然比各种荒唐事,真可谓不荒唐之至。”这种如痴似狂的癖好,与夫妇二人琴瑟相和的感情,点点滴滴,都流淌在这些题记的字里行间了。
董其昌《丙辰七锦册》董其昌《丙辰七锦册》
第一册《董文敏丙辰七锦》,原作七开,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46)董其昌六十二岁时。春日,他有“民抄董宦”之厄, 住宅被焚,所藏书画多半被付之一炬,他避居丹徒、吴门。秋,事端平息,他才舣舟回乡。本册自书“丙辰九月舟中写”,估计正是回乡路上所作。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几乎每一开都画得神闲气定,清苍闲冷,且精力饱满。一点看不出物毁家破仓皇失措的些许迹像。是“握管百虑忘”,拿起笔来就全身心投入而忘乎所以呢?还是已修炼得超尘绝俗,觉得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的高度自信!
我读其第一幅“卢鸿樾馆”仿佛有所感悟。卢鸿是唐代著名高士,他所建的草堂樾馆等成为后世士大夫向往归隐的理想范式。董其昌在回家(其实“家”已不存)路上将此图作为开笔之作,而且画中疏朗的林木坡陀之间寂无一人,连一草亭一茅屋也绝无痕迹,这是一种预设的暗示吗?但画得也确实唯美,丛林扶疏,岗阜错落,浓墨数笔点出的水口,拙拙地缓缓流出,树石都用细笔敛峰不露毫芒地写成,宁静安详,读之令人躁释俱消。 它预示着一个充分自信的董其昌的回归!
这本画于舟中即兴式的册页原本估计就是七开。故宫就有一本作于天启元年的水墨七开册,这种 “兴到而作,兴尽而止” 的作派,不为流俗所限(国人画册页习惯用双数,如八开、十开、十二开等)正是文人画家对艺术至诚至敬的表现。
王时敏《仿宋元山水册》王时敏《仿宋元山水册》
我依照吴湖帆签题的编次继续读画,打开王时敏《仿宋元山水册》。第一幅是赫然醒目的淡青绿山水。仿元人胡廷晖(南方人胡、吴同音,故明清人常将胡廷晖误作吴廷晖),画法秀润,清丽恬雅,了无俗韵。胡廷辉是元早期职业画家,曾为赵孟頫补《唐明皇摘瓜图》。后回家临了一幅,让赵孟頫惊为神似而有名于世。 王时敏仿他的作品从未见过第二幅,因此特别惊艳而赏读不舍 。对于王时敏,研究者大多认为他一生崇尚黄公望“而晚年益致神化”。但王时敏精鉴赏好藏画,所见既多家藏亦富,对宋元诸大家的艺术特点皆了然于心。他对宋元各家的揣摩提炼,不见于立轴却不期然而然地展现在他画的册页里了。
册后王时敏总跋称前七开作于他六十余岁时,后从家中散出,为文邃开士所得,十年后请他续成后三幅,被他留置䇲中两年未动笔,终于在丁未冬一个晴暖之日趁兴一气呵成。虽然他与老师董其昌即兴挥洒机锋百出的风格不同,但“兴尽而止”,绝不勉强的持艺态度却非常相似。
此册除有王鉴及清初高僧正嵒多幅对题外,每开都钤有清初大藏家宋荦的藏印。在宋荦之孙宋韦金编的《授砚斋鉴藏录》里,它被编录在“一等册页”中④。自宋氏逸出后流传并著录于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端方《壬寅消夏录》,以及徐邦达《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等。传承有绪,愈显珍贵,无怪吴湖帆如痴如狂,不惜重值以得之为快。
王鉴《仿宋元山水册》王鉴《仿宋元山水册》
王鉴《仿宋元山水册》购于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八日⑤,正是侵华日军企图攻占上海淞沪战役爆发之时。当时上海一片混乱,民生维艰。如前所说是潘静淑卖掉了部分首饰,凑钱与吴湖帆一起从一位曹姓画商手中买得的。因为与上述王时敏册“大小纸色悉同”,而被吴先生称为: “奇合二美,洵为珠联璧合,两无愧也”。
王鉴早年也得过董其昌指授,此后更以鉴赏闻名而能纵观南北藏家所藏的历代各画。他学古的范围很广,不仅力学董其昌力倡的南宗绘画,对认为不可学的北宗诸家也并不鄙弃而广泛研习,是清初四王中功力特深的一个。
王鉴晚年,屏去尘事,得以余力,专意盘礴。已近似职业画家的状态了。所以他的画更讲究章法的充实饱满,丘壑结构则转折萦回,更富有可游可观的观赏性。因为善于构图,他好作大画。巨轴联屏传世不少,可见当时富家大户所求之多。由于作风严谨,作画投入,手卷小册精品就更多。他擅长青绿山水,可称清代第一。此册就有六开,第一开仿惠崇,近处岸柳轻拂。板桥通幽。一高士坐水榭纳凉,身后岗阜隆起,翠竹掩映,曲径蜿蜒,一叠青山斜出于烟霭之上。从莲塘及沉着葱翠的设色看,此图写的是夏景,然幽静恬适,仿佛有轻风拂面,是绝无燥热之感的。
李流芳《仿古山水册》李流芳《仿古山水册》
在“画中九友”中,李流芳是特别多才多艺的一个。他善诗文,工书法,精绘事,即使以余技刻的印章,亦可与同时名家何震等并驾齐驱。生前就与娄坚、程嘉燧、唐时升有“嘉定四先生”的美称,得到钱谦益、黄宗羲、张岱等高度赞扬。
吴湖帆所得李册,自题仿宋元各家,其实全是自家风貌。 因为用上好的高丽镜面笺作,纸质光洁吸墨慢,所以用尖笔秃势缓缓写出,故劲力内敛,笔笔墨光溢出,与平日粗毫洒泼的风格有异而愈显精彩 。其中仿大年,仿云林,更是别出心裁。擅长青绿重彩的赵大年他用水墨来画,树石用笔峬削如铁画银钩;善于水墨淡雅的倪云林他用青绿来画,却也清润悠远,冷俊而有逸韵。《仿董北苑》《仿徐幼文》等,墨露精光,气力扑面而来,荡人心胸。清人张大镛一段读李流芳画后的观感已说在我前面,敬录如下:“其布置极缜密,而纸墨笔三者相和相发,故用意沉着,而精神着露。”高丽纸在明清之际是朝鲜进口商品的大宗,深受国人喜爱。《九友图》套册中的程嘉燧、董其昌用的正是这种纸,所以都能如张大镛所说的“纸墨笔相和相发,而精神着露”画出各自的精彩来。
此册亦曾经宋荦收藏,后入其同乡陈淮、陈崇本之手,晚清时为孙毓汶所得,一九三四年吴湖帆以古籍佳刻易得于蒋毂孙处。内页签条为砚邻萧孟昉题,他可能是宋荦之前更早的收藏者。
杨龙友《万历三才册》杨龙友《万历三才册》
杨文骢(龙友)是画中九友中一个奇男子,贵阳人,青年时随父移居南京。他多才多艺,成名极早却屡试不第。他性格豪爽,文艺之外更好骑射习武,常与复社诸君子商讨时事,立志执戈报国。二十多岁时就写得一手好书法,雄畅朴茂,有晋人风度。尤善画,崇祯初以所作《山水移》书画册谒董其昌于松江,大受董其昌称赞并为之作序,从此以师礼待之,并得其指授而画艺益进。虽学古人,却更以造化为师。
吴湖帆所藏《杨龙友万历三才册》,画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三月。其时,杨龙友因多次会试失利不得意于崇祯甲戌在京谒选任松江府华亭县教谕已近三年。官职卑微却清闲轻松,他画兴益浓所作甚多,并有机会时时向董其昌、陈继儒二前辈请教切磋。 此册作于他回金陵探亲返华亭的舟中,所作多江上及岸边景色,有一幅则是应境而忆写当年游雁荡的印象 。写景记游,抒情寄怀是他的创作习惯,所以虽然是小品,但生动清新,悠远空灵,一种淡宕的诗意沁人心脾。自题数开,文笔隽永,如诗似画,加上书法遒美,都使画意增色不少。董其昌或于副页或于画端先后题咏七次,陈继儒则于册后题了观感,可见他们当时交往之密、友谊之深。
此册与杨龙友作于乙亥(1635)春的《赠谭公山水》卷(故宫藏),作于同年(丙子1636)元日的《别一山川图》(上博藏)和作于本年秋的《寿陈白庵山水卷》(上博藏),以及作于丁丑(1637)春的《绫本山水卷》⑥(见附图),用笔、皴法、树法非常相似,只是诸图因尺幅大,用笔就粗放一点。
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lot1179
成交价HKD: 23,150,000
三个手卷也和《万历三才册》一样基本只用勾皴而很少烘染,仅用设色的浓淡分层次而已。而《别一山川图》(上博藏)因是大幅纸本,所以山石岩壁皴擦用墨较为浓重。(三才册画于舟中,受画案等条件限制,尺幅又小,就更灵秀些)。而其树法与石壁右侧用披麻皴画出的二个尖尖的远山,与本册第一幅的山石皴法造形及第三幅的树法都很相像。 这五件作品年代相近,画法相似,可见杨龙友四十一岁前后艺术的一贯性 。
张学曾《书画集锦》张学曾《书画集锦》
第六册为张尔唯书画集锦,据吴湖帆自述九友中程嘉邃及张尔唯(学曾)二家最难集藏。程画立轴尚多,而册页难见,张尔唯却连卷轴也难得一见了。但明末清初收藏家、艺术评论家周亮工却对他穷追不舍,竟然求得他作品多幅,并广请当时名贤题咏。
吴湖帆集藏的张尔唯书画册,二开画皆水墨江乡平远景色。平岗疏林,竹篱茅舍,虽枯皴淡染而苍润幽静,与董、黄笔下的一片江南意境正合。
此册另有张氏书法十一开,一开仿米芾行书,另十开临苏轼喜雨亭记。张尔唯书法以苏体得名, 此“记”写得舒展跌宕而劲力内蕴,自首至尾精神一贯,所以奕奕动人而自见风韵 。
本册朱文“张学曾印”,白文“学曾”“尔唯”印,朱文“张氏尔唯”印,朱文“伊蔚”印及“张学曾”书款被选入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白文“学曾、尔唯”印并被选入王季迁、孔达所编《明清画家印鉴》,可证公私诸家鉴定意见之一致。
程嘉燧《偈庵墨戏册》程嘉燧《偈庵墨戏册》
吴湖帆“九友”集册之七是《偈庵墨戏册》,偈庵是程嘉燧的号,他字孟阳,又号松圆,安徽歙县人,流寓嘉定,以诗文书画称名一时,与李流芳、唐时升、娄坚并称四先生。县令谢三宾刻《嘉定四先生集》为之誉扬。而孟阳之诗被公认为四先生中成就最高者。
倪云林将世难沉郁于心,程嘉燧则将愁苦发泄于形,故笔底有跳掷啸傲气象。本册第一开第三开都用短促快疾的笔触以淡枯笔皴擦,稍稍以湿笔淡墨轻染,树木茅亭亦草草快速写成,有心中郁勃不吐不快之感。但他毕竟是修养有素的诗人,笔墨的把控亦收放自如,故纵逸而仍有沉稳朴茂韵味。瘦骨清苍是我读程孟阳画的总体印象,我想他应是一个瘦削少言语好用笔墨来抒发情感的人吧。
此册最后二幅我特别喜欢,《松石幽兰图》下方的坡与兰用潇洒活泼的线条画成,松石则用古拙之笔写出,松叶劲挺如钢针,松干上的疤痕及浓墨复勾的边线,若不经意而拙重有力。景物都聚于画幅中央,笔简意厚,气力雄浑,却神情超逸。第六幅亦用倪瓒一江两岸式构图,用意却与《松石幽兰图》一样,以拙笔重笔慢慢写来。前方树石稳重地生成一气,一树向左斜出,在平稳的布局中显出动势,立破画面的平实,却与左下的浅沙相呼应。小小结构却见灵妙,可知他并不被倪云林、黄公望等前辈大师所囿,自有其独立精神展现于笔底与画面。
他的画在当时已声誉极隆,挚友李流芳曾对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净几,看孟阳吟诗作画,此吾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笑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⑦董其昌题程孟阳则曰:“云林得笔于关仝,孟阳得 笔于云林,此图简淡高古,无半点习气,当为神品,宜宝之”。⑧
程嘉燧作册页甚少,吴湖帆尽十五年精力始收得此册,称它是程画奇构, “至笔法之高,应以是册为甲观” 。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程嘉德燧第3、14、34印即选自本册,亦可证此册为其代表之作不虚。
卞文瑜《仿宋元山水册》卞文瑜《仿宋元山水册》
画中九友中卞文瑜和王鉴一样是功力极深的画家。晚年笔法遒美,元气通灵,尤得元人三昧。但从传世作品看,他写境纪游的作品不少,吴湖帆得的是上述撷古自运的杰作。顺治二年乙酉卞文瑜七十岁,已与王时敏、王鉴认识多年,正是他遍阅诸家所藏历代名作孜孜矻矻揣摩临仿“尽得”宋元人精髓”之时。
册中有自称仿北苑、仿王蒙、仿子久、仿曹云西的,但总的笔墨气象却一统于澹宕朴茂、苍润兼济的静逸风调中 。王节说他“于元人三昧,可称独绝”是一点也不错的。其中自题仿曹云西以及被吴湖帆称为似陆天游、似黄子久诸幅,其烟霞之气,幽旷之境,对之令人恍恍惚惚 如入江南山岭与烟水之间。熔铸古法又能轻松自如地直抒胸臆,所以尺幅虽小而格局极大。
邵弥《众山皆响册》邵弥《众山皆响册》
邵弥擅山水及梅花兰竹,萧疎冷逸,一如其人。故宫另藏一幅为周亮工而作的《茅亭读书图》当是更晚之作,焦墨渴笔、孤清冷隽而有寒气,李念慈题“萧疎岑寂,无处落些子喧热,而生气殊王。”⑨萧疏而有生气,就更难能可贵了。
吴湖帆所收邵弥《众山皆响册》作于崇祯七年甲戌(1634)他三十九岁时。画笔苍郁沉着,一洗铅华。或铁线劲勾再以水墨淡淡烘染,吴湖帆因之称为传文征明法梅花和尚(吴镇)衣钵;或浅绛设色,写平岗秋林彷佛大痴(黄公望)秋山神韵;或作柳荫画阁,水天空阔处有高人垂钓者;或写高峰斜矗,云间飞瀑,被吴湖帆称为渴墨惜金,却高旷深远者;对开或弥邵自题,或友人文从简题咏。而董其昌摘录南朝宗炳“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句题其首,以示邵弥笔墨间有诗意,可以移情,可当卧游。又论定此册为邵弥 “生平得意之作,元季四家不使独称擅长。” 董其昌时年愈八十,早已领袖画苑,能作如此题赞,绝不是应酬客套话。
此册入清后为果亲王所藏,后为雍、乾时励宗万、张若霭递藏。晚清时为常熟屈颂满所得,其流传经历翁同和跋之甚详。原册共七页(见翁、屈跋)像董其昌《丙辰七景册》一样,邵弥也是兴尽便搁笔了。吴湖帆一九三六年购得此册时仍是原装七画八题。一九三九年他交商务印书馆付印时仍保持着当年原貌。现本册中《仿勾龙爽调鹤图》及钱谦益诗题是后加入的。(二页上都有吴湖帆及其继室顾抱贞印可证)此帧与前七页风调有异,却十分精采。轻灵文秀,极富书卷气息。置之前八家中也绝不逊色。
吴湖帆在本册前七开右裱边吴湖帆各选摘宋词题之以彰显画意,副页左裱边则自题数语以记读画感受并解读画法。用心良苦,可敬可爱!
吴湖帆集“九友”套册始于一九三三年,此后迭经战乱,未毁于战火与国难,仅以其一己之力得以完好保存,已可称为奇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遍地哀鸿,百废待兴,吴湖帆生活陷于困境,需要变卖家藏古物度日。在万般无奈下决定将九友套册转让给同乡友人,一个亦笃于收藏的苏州企业家。此公一诺千金,答应继续珍藏护持此套册绝不分散。不久他阖宅移居海外,数十年始终妥善保管珍护着,直至临终仍谆谆嘱咐其幼子不能辜负故友吴湖帆之嘱托。今其子已年近古稀,后继乏人,遂交中国嘉德拍卖,也希望有人能将九友合集继续保存下去。我们闻之感动,决定以同一标的拍卖,努力找到可以信任,值得托付的藏家,以报吴湖帆及其挚友二家三代人将近一百年谨谨守护之情于万一。是为序。
参阅: ①.冯其庸、叶君远著《吴梅村年谱》将《画中九友歌》考定于清顺治十二年,甚是。(见《吴梅村年谱》33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②.见《过云楼书画记》画类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过云楼书画记·岳雪楼书画录》2011年8月版。 ③、⑤.见1938年7月28日《丑簃日记》载《吴湖帆文稿》227页,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9月版。 ④. 陆蓓容《宋荦和他的朋友们》25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16年3月版。 ⑥.见中国香港嘉德有限公司2017年秋拍图录,拍品号1179。 ⑦.上海古籍出版社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85,《题长蘅画》。 ⑧.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四,见《中国画学全书》第八册1105页,《明程孟阳仿云林立轴》。 ⑨.周亮工《读画录》卷一,载《画史丛书》第五册。 吴湖帆入藏《九友册》时间线(请点击放大查看)
滑动浏览更多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关键词:
